close
自 1932 年以來,智商平均分數每十年增加約 3~5 分,稱為「弗林效應」。
出生於美國的新西蘭智力研究員詹姆斯·弗林 (James Flynn) 博士在其 1984 年研究中發現,從 20 世紀 30 年代初開始,世界上大多數人口的流體和結晶智力測試成績穩步上升 。
繼弗林博士研究之後,20 世紀大部分時間裡全球智商測驗成績的增長已得到證實,並被稱為「弗林效應」。
儘管智力測驗成績的提高已有詳細記錄,但弗林效應的確切原因仍然是現代心理學中難以解答的謎團。
由於人們觀察到弗林效應僅在幾代人中發生,因此智商分數的增加不能歸因於遺傳進化。社會科學家的結論是:這種現象的基礎可能源自於環境因素,由於這些成長是全球性的,故不能完全歸因於文化或國家影響。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似乎變得更加聰明,最近的研究出人意料地顯示,全球智商分數似乎在 20 世紀 90 年代達到頂峰,此後一直逐漸穩定在下降。
對來自挪威、丹麥、澳洲、英國、荷蘭、瑞典、芬蘭和現在以美國為樣本所進行的研究都顯示:智商得分在統計上顯著下降。
科學家將這種神秘的智商分數下降稱為「逆弗林效應」。
這次文章提及的西北大學研究,主要是針對 2006~2018 年美國成年人合成孔徑人格評估項目 (SAPA ) 線上完成近 40 萬項智商測試,以及 2011~2018 年國際認知能力資源 (ICAR) 數據,比較認知能力及矩陣和語言推理等技能分數,查看美國弗林效應是否有變化。
結果發現,美國成年人重視邏輯、詞彙的語言推理,強調視覺問題解決與類比矩陣推理,以及字母和數字系列計算與數學能力分數都有下降,只有 3D 空間推理分數普遍上升。

上圖是按教育程度分層的 35 項綜合 ICAR 分數的趨勢:檢查 SAPA 項目內的變化。圖片來源:Elizabeth M. Dworak、William Revelle 和 David M. Condon.)
研究人員表示,受過高等教育如四年制學位的人成績下降幅度較小,但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下降幅度一樣大。
研究結果支持全球智商分數從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開始下降。這種現像被稱為「逆弗林效應」。
雖然智商分數的下降聽起來令人震驚,但研究人員說,這一結果並不意味著美國人的智商正在下降。
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醫學社會科學研究助理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持人伊麗莎白·德沃拉克博士發現:“這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在參加某類考試方面變得越來越差。”
在西北大學的新聞稿 中,德沃拉克博士表示,近幾十年來對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重視可能意味著抽象推理等其他領域在學校中較少受到關注。
逆弗林效應的另一種解釋可能是智商測驗的測量問題,現有的智商測驗僅在衡量完成學術工作所需的認知能力類型時有效,而無法廣泛評估人類智力。
為了回答其中的問題,德拉沃克博士和她在西北大學的同事目前正在持續研究 40 年智商測驗結果的資料集,研究仍舊繼續進行中。
如果想購買日貨,我建議可以使用代購網站使用比比昂代購或是BUYEE代購。
物品小可使用BUYEE代購超商取貨,高價品務必使用保險服務(檢品服務和運輸保障),發生商品錯誤・破損・遺失的情況14天內可退費。
重量重則建議比比昂,真的很便利~~
也可來台灣蝦皮找好物,快來逛逛吧!非詐欺請安心點擊,只是推廣連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