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家的先生一直是公認的脾氣很好的爸爸,最近一次他要叫睡夢中的孩子信長起來參加活動時,語氣雖然溫和,但卻是威脅的字句:“再不起來我們就離開,留你在家喔!”
見兒子信長沒有反應,爸爸又追加說:
“你上次不是因為我們關門哭了嗎?那你先哭一哭吧!”
最後雙方目的都沒有達成,信長被威脅後,內心不甘願的慢慢爬起來,但卻極度緩慢,臉上滿是不情願。
自從開始練習情緒管理、薩提爾情緒練習後,我漸漸的能辨識孩子究竟是認同還是不情願了....
如果可以,我們或許該思考除了體罰、威脅孩子以外的教養方式,或許孩子沒辦法馬上配合我們,但我們仍舊應該在孩子青春期以前持續嘗試,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教養方式。
如果是姐姐秀吉想要叫信長起床,她會去拿一個水豚君娃娃,嬌嗔的模仿一個動物聲音,呼嚕嚕的撒驕,把信長吵醒,然後信長還樂於接受這樣的起床方式,開心的摸摸叫他的娃娃,被娃娃引導起床。
同樣的,我可能會製造點笑話,故意用手吹出放屁聲,搞個笑,請信長起床....
最後我們都能讓信長開心的起床,只是花了點時間。
而不是用威脅等刺激防禦本能的方式,來要求孩子聽話。
我事後也和緩的跟爸爸說,希望他能找個自己的方式,除了威脅孩子以外,自己的方式來處理跟孩子的問題。
我沒有認為我需要去指責爸爸對或不對,因為信長一副不情願的態度是很明顯的反應,他不喜歡威脅的教養方式。
既然這次不適合,我們就再嘗試別的方式吧!
教養並不是父母跟孩子之間必須要對立的結果,如果仔細觀察自己跟孩子的互動,我們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處理跟孩子間的衝突,而不是硬碰硬,孩子也並非需要父母謾罵才會知道對錯。
衝突的當下大家都會被情緒淹沒,如果彼此都不冷靜,也沒有理性....那當下就不容易做出很好的選擇了。
我要教養的是一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聽我話的孩子呢?還是能在聽完我的想法,依然透過客觀事實找出判斷更正確的選擇的孩子呢?
我選擇了後者,我不想教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因為我曾經是那個聽話的孩子,卻活得沒有自信。
前半輩子強烈被父母宗教影響,後半輩子卻完全的掙脫出來,走向自己另一個方向....
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我早就拋開他們對我的宗教影響了.....
我一直努力地虛心去傾聽孩子跟我不同的想法,但這不表示我會跟我的孩子合得來.....我試圖去尊重孩子跟我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也認為秀吉跟我的個性差異很多,要兩人成為臭味相投、無話不談的對象是不容易的。
客觀事實既然不容易改變,不然接受就好了,教養也是找出一個客觀的方式,而不是資訊不足時只透過主觀認定....
資訊錯誤時,很容易得出孩子必須接受處罰才能變好的錯覺....
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孩子理解,同樣的,我們應該也去理解孩子這樣跟我們想法不同的個體....
我在等待青春期的叛逆,或許,到時就是另一種狀況了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