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ucts
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先說聲很遺憾的事,作者岡本已經於2015年去世,這本書是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出版的。
岡本寫的這本書,教出殺人犯的標題似乎很激進,但標題聳動往往才會引發好奇。
畢竟作者工作的背景跟犯罪者相關的,作者岡本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這本書是根據他在監獄中與囚犯的互動以及他們的犯罪心理,重新思考了兒童時期的教養。
讓人感到爭議的是子標題:“為什麼好孩子會犯罪? ”思考這本書作者拿的母體樣本是以囚犯、犯罪者為藍本,因此標題下的是以“犯罪者母體中,講述那些曾經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狀況。
本書的核心主旨是不要壓抑情感,同時也要正視需求。
“一個人對自己內心的痛楚若是變得遲鈍,也會跟著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作者提出的論點基本上圍繞在這個主軸上,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能容易被忽略真實情感的人。
翻閱網路上犯罪者的故事,他們的童年或與父母關係可能都有點狀況。
這邊提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供參考:
▼為什麼「好孩子」會犯罪?
少年犯和囚犯常被認為犯罪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父母適當的管教。
確實有一些人以被放養的型態生活,但被過度管教也會出問題。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們遵守教條般的準則,例如“如果你是一個男人,就要堅強!”“不要發牢騷!”“決定做的事情就要做到最後!”
孩子也希望透過遵守父母的管教而得到父母的讚美跟愛,這是孩子的本能:得到父母的愛。
如果孩子被訓練成碰到狀況不能有情緒或生氣,他(或她,後續全用他代替)就會逐漸開始想:“我就做一個不生氣的好孩子吧。”
他努力成為一個照顧大人情緒、不吵鬧的「好孩子」,但這也意味著必須扮演一個「雙面人」。
在父母面前,他是一個遵守嚴格管教的“好孩子”,但當父母不在身邊時,他就把做“好孩子”的壓力轉移到別人身上。
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處理這種認知與行為不協調的情形,他可能只能感受不安、不滿、難受或憤怒的情緒,但不知道怎麼辦,最後控制不住壓抑的感覺,改向同學宣洩。
當老師因孩子在學校的暴力行為而困擾時,通知家長這件事時,家長往往會說:“可是在家裡,他很聽話,是好孩子。”
“我家的孩子一直很乖,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相反的家長責怪老師或學校去誤會孩子,此類狀況電視劇最常上演了。
假如孩子變得無法找人傾訴的話,累積的壓力最終會以犯罪或其他的形式爆發。
這是本書所說的,「如果你只是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表面順從的“好孩子”,卻沒有去了解過他內心的需求,他或她很可能選擇犯罪或其他方式表現。」
如果一個人學會的是求助、而不是忍耐跟壓抑,他才有辦法抒解痛苦而非爆炸。
▼罪犯的起源在於不幸的童年。
很多犯罪者的共同點是,他們的童年是在功能失效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
這邊提的不只是家庭暴力或孩子在暴力陰影長大,工作過於忙碌無法陪伴孩子的家庭,也可能成為失效性的家庭。
比如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如果這種時候,孩子越是理解父母忙碌與無法陪伴,會努力做個懂父母想法的“好孩子”。
孩子選擇忍受也扮演了一個「好孩子」的角色,卻隱藏了自己想要被更多愛的事實。
家長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抱怨,就沒事了”,孩子則繼續忍受這類不滿或放棄渴求愛的需要。
小時候不能夠輕易得到寵愛的孩子總是會感到孤獨,進而導致壓力。
有一天,這種壓力可能會成為引發大問題的助燃劑。
書中介紹了一名因過失殺人罪被判入獄的男子。
男人回憶起自己的犯罪,卻總是用笑容去對應,他也不理解為什麼自己說的是一件殘酷的事情,卻還用笑做反應。
這時人們會批評他:「你做這種事還笑!?你不是人!」
但男子提到自己童年痛苦的經歷也是掛著笑容,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回應這些情緒...
這位男子的情緒表達反應了殘忍的事實,他似乎無法真正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些人在童年悲傷時有著無法表達悲傷感受的歷史,悲傷時笑的習慣是童年經歷過痛苦經驗的人養成的。
當一個被欺負的孩子在一群霸凌者對他進行摔角動作時大笑時,這並不是因為他玩得很開心,被霸凌者笑是因為他們無法承受被霸凌的痛苦。
這名男子表現出“虛假的情緒(習慣)”,以透過笑來處理痛苦。
然而,當他笑著說起這件事時,周圍的人卻將他視為一個殘忍的人,人們越來越難以理解他。
就像這些案件一樣,許多罪犯都有不幸的童年,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不幸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在童年時期,孩子們被教育了各種價值觀,主要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父母在童年時期給孩子留下的價值觀可能會成為以後生活中問題行為的根源。
父母常常嘗試以對自己“方便”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例如,許多父母在撫養孩子時告訴他們“善待他人”,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善待他人。
但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什麼意義。
為了善待他人,孩子需要體驗善待他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善待他人,父母就必須善待自己的孩子。
幫助別人也是如此。我們被告知,“看到有人有困難,就要幫助他們”。
但為什麼要幫助別人?這種回饋的理由往往要在實際狀況中感受到,比如當你有被人幫助的經驗時,你自然會想要幫助別人。
但這種心態還是來自於自己的心態要能夠完整或是健康的,不健全的狀況下,只會持續的傷害別人,也在擴大自己的傷口。
自己內心有傷口,無法照顧自己,可能也無法照顧他人。
從小被父母毆打長大的人可能會說:“我永遠不會對我的孩子說,我父母對我說過傷害我的話!”
或“我永遠不會對我的孩子動手”,但是受過暴力經驗的孩子,往往回饋他人的也是暴力的回饋,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正確治療自己的傷口了,只好不斷複製過去錯誤的經驗跟行為,導致傷害。
這就是童年時期父母給予的價值觀的影響力,若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小時候父母對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情就會在自己身上產生連鎖反應,導致繼續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孩子也做同樣的事。
很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有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過度努力成為一個「好成年人」也不是一個好主意。這種努力很可能壓抑自己的情感,活在別人眼光下卻看不見真正的自己。
父母可以讓你的孩子理解,人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同時也適應社會。而不是試圖向你的孩子展示如何成為一個符合各類社會要求或符合他人期待的“好”成年人。
讓孩子做一個真實自己,卻也能適應社會的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
▼連做錯了事也不要後悔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當孩子出現違法行為或問題行為時,也是父母第一次了解孩子想法的機會。
如果你的回應不恰當,你就會失去了解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
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總是有原因的,有問題的行為意味著一個人的煩惱情緒沒有正常得到紓解。
父母可以嘗試問孩子想法,或是原因,並讓孩子思考為什麼這樣做。
說謊是孩子最常見的問題行為,而孩子之所以常常說謊,是因為不想讓父母責罵;換句話說,孩子之所以選擇說謊,可能跟父母有關。
當你的孩子撒謊時,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責罵他們並告訴他們:“你不能撒謊。”
當受到責罵時,孩子會道歉並表現出悔恨的跡象。
表面上看起來孩子正在反省,但如果重複的事情一直發生,孩子也抓到“只要假裝反省就能得到原諒”的應付模式,最終可能會讓孩子更加虛偽,產生不正當的心理,最後選擇犯罪。
監獄囚犯是做出有問題行為、做完反省但持續犯罪的典型例子。
假如當人們做了壞事被抓住時,他們的心理不一定感到後悔,即使他承認自己做錯了事,他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處境而不是對受害者的歉意。
這時犯罪者努力思考的是,在法庭上說些什麼來獲得較輕的刑罰,或說些什麼來給法官留下好印象,並與律師一起制定更輕罰則的策略。
人們優先會考慮的都是自己而不是受害者。
但媒體標題或在少年學校和監獄的教育中,也存在著要求犯錯就必須立即反省的概念。
諷刺的是,坐牢次數多的人,已經學會如何表現出“反省的態度”。
人們之所以要求反省,是因為「人做錯事反省,然後他就會悔改」這一觀念烙印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
然而,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這種思考方式。
這也意味著大多數囚犯都會說:“我再也不會這麼做了”,但堅定的決心並不一定可靠。
真正有想要改進的囚犯表達的是對自己是否再犯而感到“焦慮”,而不是堅定的決心。或是說,不只是囚犯,任何認真想要改變生活方式的人都會感到焦慮,這才是事實。
為了使某人改過自新,我們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而不是只有反省但無任何配套措施(例如改變環境),反省最後只是一個口頭承諾。
悔恨的深度和再犯率沒有相關性。即使犯罪者表現出深深的悔恨,但幾天後犯罪者再次犯罪的情況也很多。
考慮消除影響犯罪者犯罪行為的措施,可能才是最為實際的。
結語:
以上是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作者指出的事就是家庭教養中的不合理期待,衍生出的兒童可能行為。“從小教育孩子成為雙面人”是不是比較貼切?
將忽視孩子情感的家庭教育連結到犯罪確實很聳動,但本書想講的應該是不要去忽視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更要謝謝孩子願意講出來。
許多大人在成為父母時,內心也有矛盾存在,但在認知不協調的狀況下,往往忽略真相去用無奈、不得已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學習複製這些經驗。但在沒有統計數據下,情感受到忽略的孩子都會犯案嗎?人生的變數很多,也許未來會有更多研究的數據來佐證吧!
蝦皮衛生紙每包6元,快來逛逛吧! https://shope.ee/5KlPxOX10l
買蝦皮或是pchome24H使用ShopBack就能賺取現金回饋!
現在用我的邀請連結註冊,即可賺取$100獎勵金。
立即下載ShopBack App>>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