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帶國小四年級的兒子信長寫作業的時候,姐姐秀吉希望弟弟快點完成,跟她一起用點數換電動,但最近信長生病,回家寫作業的狀況不大理想。
雖然我有跟姐姐說,不要催信長,不過我自己想自己帶孩子寫作業的狀況,跟現實真的很有差距。
指導習慣命令的口氣,或是一副應該如何的語氣,讓秀吉直接反應。
“媽,你的口氣很那個....”
”媽,你這樣講讓人很不舒服...”
在旁觀者眼中來看,我帶信長的樣子不如我想的溫和。
所以指正孩子寫錯時,就算我可能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但前面我的口氣應該讓孩子累積的情緒,逐漸成為崩潰導火線了吧!之後再一個小動作,信長就會開始鬧脾氣或展示情緒。
秀吉的反應讓我開始遲疑,由於秀吉實在看不下去或是她真的很想要信長快點寫完作業,她開始介入指導信長功課。
一開始我還講幾句話,馬上被秀吉反駁....
就算我不會讀空氣,也已經明白姐姐秀吉的意圖了,加上被秀吉反應我的教學狀況有問題,因此我開始安靜的退場。
過程中我不再插話參與,因為初期我開始處理別的事比如翻閱聯絡簿念了事項,不小心要打斷,姐姐秀吉都反應很大,希望我不要干擾。
秀吉以極其溫和的方式帶信長寫數學,我忽然感覺這面鏡子映照了不少想法.....
啊,原來我還是沒有做得這麼溫柔阿....啊原來我應該要再怎麼調整,我辦得到嗎?之類的想法。
秀吉帶完信長後,之後練習英文背國文造句就相對順利了。
常常聽到家長反應自己家的孩子情緒問題,我也深受其擾,但沒有別的鏡子來映照出我們真正的樣子,很可能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情緒失控了?甚至想我又沒有怎樣?是很正常的事。
實際上我說的話或是不耐煩的口氣,也還是在打擊兒子信長信心,只是我沒有自覺..
今天秀吉帶著信長,讓我很感謝她,希望我能再像姐姐一樣,再溫柔點。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