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過一段早療的歷程,回顧這段歷史,我從接受到接納,原來知道孩子疑似有發展遲緩時,父母自己都還是會有負面的感覺啊....至今回想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我是很早就在我兒子信長10個月時,先生透過兒童手冊比對孩子發展狀況,發現兒子信長疑似語言有狀況,這時期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曾帶孩子前往長庚評估,但因為太小了,斷斷續續的帶他上復健治療課,直到3歲就讀幼稚園時,在園長鼓勵下,還有先生非常重視孩子的問題,開始讓孩子上早療課。
如今信長已經國小三年級了,我或許仍在徬徨的大霧中摸索....畢竟參閱榮總對學習障礙的解釋,跟至今求助的過程,學習障礙仍舊沒有明確的療法....
學習障礙介紹
但我們不可能在沒有明確的療程,對孩子產生放棄的念頭,這點我先生非常清楚,他至始至終都很堅持孩子上復健課,但我的態度就沒有這麼堅定。
我真正下定決心帶信長認真上課、自己親自帶信長練習的時間是他幼稚園大班即將畢業的前半年。
這之前我跟先生鬧彆扭、種種問題跟原因參雜,對兒子的狀況沒有先生憂心,我唯一做的只是僅僅將他送去上課,達成例行的任務。
安慰自己,他上課就好。
但如果信長是因為障礙類別影響學習,如果我早點接觸到學習障礙的話,或許不是只送他上課而已,而是應該針對他既有的障礙,改變學習的策略或是調整方式才對!
(障礙就是目前無法改變且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比如知道視知覺跟聽知覺不同步,就會在教學速度內容做調整,只視知覺部分可畫線註記、放大格線。若是搭配聽知覺則講話速度調慢或是在重點前提示聲音等,均能提升學習效率。)
在我逐漸走入孩子的學習後,漸漸理解自己,過去恐怕是還在逃避,或是也感覺自己在這個過程.....知道孩子有狀況時種種的情緒整個出現,但自己沒有察覺到,才這樣逃避著吧!
先生不能諒解,因為他直接進入對策模式,可我卻對先生無法體諒我,或兒子狀況不在我的認知下,感到種種不滿。
如果你正走在這個過程,千萬不要故作堅強,也不要感到逃避這件事很可恥,好好找個人,聊聊你內心的情緒、你自己真正的感覺,或是問問自己,你的期待又是什麼?
是自責?愧疚?疑惑?或是運氣不好?好好的把這些感覺,打下來或是寫下來,這些都沒有對錯,但透過提問,父母必須了解自己正遭遇什麼樣的狀況....
孩子接受早療時,你也會碰到比自己孩子狀況更好的孩子,聽著其他家長說,快點提升程度,希望孩子能在國小前畢業的期待....
而遲遲不見孩子起色或是孩子進步緩慢時,甚至可能連這條路的盡頭在那都還看不清楚時.....
我們仍會在這條迷霧般的路程中感受不安、難受、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也會連結到自己童年記憶的過去,自己或許在學習上也沒有這般艱辛,為什麼孩子現在有這樣的問題呢?
但或者也會思考遺傳的可能性,或許是來自伴侶或是來自自己家的遺傳,種種的疑惑....
這些問題或是現象都會讓一個父母親感到受傷的,我一直都佩服那些在早療路程意志堅定的父母們,有時候也為自己沒有如此盡力感到愧疚...
我認知復健課程的多寡,不見得跟效果成正比,比如我家兒子的學習問題就在於找出障礙在那,對症下藥再學習可能相對有效果,這也說明為何我兒子在一對一課程的學習效果相當比團體課程出色。
我在帶我兒子學習的過程中,也開始跟自己過去的經驗連結,比如我兒子沒辦法快速在有人發問時,抓住關鍵字的狀況,跟我小時候有重疊。
我兒子在學習時無助的過程,也讓我回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對於不夠具體的題目或是太抽象的狀況,我也不能快速聯想。
在種種狀況部分跟自己小時候學習的狀況類似的經驗裡,我似乎在跟曾經的自己做教學。
帶兒子練習的過程中,也在安慰那個小小的自己....
有些父母會在帶有障礙的孩子時,觸動過去自己的經歷,但每個人在其中感受的不只正向,也可能是負向的情感....創傷被觸動時,務必務必要察覺到自己正走在這個路程上,這只是一條讓我們更理解過去的自己,而不是我們試圖要處理或解決什麼的路...
如果挖出了傷悲,我們可以嘗試貼近這些傷口,但傷口是否癒合是否有答案...其實我們只要跟這些傷口共處就好。
就像知道自己受傷,應該優先察覺自己受傷了,而不是否認自己受傷....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在意或是感到受傷的心情是沒有察覺的。
忽然想起了在這個迷霧森林裏的感覺,如今我還在繼續前進摸索中。
全站熱搜